爱婴童 > 资讯>正文

教给孩子的时刻管理技巧掌控时刻便是掌控人生

来源:腾讯育儿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2020-05-18 16:17:59  阅读:733

大家有没有同感,越长大越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想做的事情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每个人同样都是每天24个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那么多事,有的人就只是“瞎忙”?

说到时间管理,最让我佩服的一个人是德国的前国防部长冯德莱恩,现为欧盟委员会主席。

相比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丁克,这个女人生了7个孩子,且7个孩子个个成绩优异,多才多艺!

她是一名医学博士,曾经一度为了给丈夫陪读当了几年家庭主妇。中年时期才进入政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德国家庭部长,到国防部长,再到欧盟主席。

连默克尔总理也忍不住称赞冯德莱恩:“把事业和家庭融合一体的能力尤为突出。” 让我这种只生了一个娃就叫苦连连的人简直望尘莫及!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能够更好的预测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而自律正是时间管理背后的推动力。

时间管理本质上考验的是自律、延迟满足、计划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力。

听上去好像挺难,好消息是这些能力都能够最终靠后天培养,尽早开始更容易内化,形成受益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今天悠悠妈就来和大家按照不同年龄段说说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3-4岁

对于3-4岁孩子来说,时间只有“现在”“非现在”的区别。你跟娃说明天或者一个月后,TA可能根本感觉不出来区别。

但我们大家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孩子弄清楚如何预测和计划下一步,不管强化时间概念:

1. 谈论不断变化的季节。

几乎每个幼儿园都会做与季节有关的手工,这并不是巧合。在幼儿园时期,季节是引入时间周期性概念的主要工具。

时间本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学龄前儿童以具象思维为主。 我们大家可以带孩子观察四季中植物的循环变化:

夏天的绿叶浓浓郁郁;秋天变成红色,然后变成棕色,最后从树上掉下来;直到春天重新恢复生命。四季的变化是孩子们无法理解的时间流逝的具象代表。

这对时间管理有什么帮助?通过观察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模式与规律,孩子可以直观地掌握时间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秩序。

例如,让孩子按季节顺序对家庭照片进行排序,或在散步时指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增强孩子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2. 创建一个以图片为主的时间表。

作为成年人,我们习惯使用电子日历APP和手账本来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以及何时做。

在学龄前儿童的世界,为了让孩子能看懂,我们大家可以使用图片提示,例如用一张苹果图片指代零食时间,一本书指代故事时间。

虽然3、4岁的孩子无法说出他们吃零食的确切时间,但他们知道这是在午睡之后和洗手之前。

图形时间表是德国幼儿园必用的一招,老师说这给了孩子们需要的秩序感和可预测性

由于小孩子非常喜欢固定的程序和重复活动,和孩子一起制作早晨起床上学和入睡的流程图,对于每日保持固定程序非常有帮助。

让孩子在执行时先查看一下步骤,即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小的、易于管理的小任务——这项能力至关重要。

每当悠悠想讨价还价,或者问“能不能先讲故事再刷牙”这类试探底线的问题时,我就指一指流程图提醒一下她,无需多说话,无声胜有声。

3. 练习等待。

时间管理从最基本的层面讲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这项能力与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直接相关。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一些需要等待的机会,不要孩子一要什么就马上给。

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去一个地方玩,我们可以将它安排在下周周末,而不是第二天就去。 和孩子一起在日历上记下这一天,一起体会随着日子临近而增加的兴奋感。

这可以使孩子体会到推迟享受的感觉,并感受到与之相关的积极体验。

对于孩子特别期待的活动、生日和节日都可以用此方法。

例如,提前几天开始谈论去动物园的旅行,一起在日历上倒计时;让孩子把想要的东西记录在生日/圣诞/新年愿望清单上,体验对未来的期待。

甚至,种下一颗种子,浇水,然后看着它慢慢开花,也可以教会孩子耐心的艺术。

5岁-小学2年级

随着孩子进入学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认识日历和时钟,这些都是他们学会遵守时间表的基础知识。

1. 为每个物品设定一个固定位置,养成物归原位的习惯。

孩子如果找不到铅笔,就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因此,有组织必须先于时间管理。

这也是德国小学老师教给新生的第一课,教孩子如何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书包、书桌等等,用好文件夹这个收纳分类工具,每个物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位置,用完后物归原位很重要。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一张易于阅读的每周核对清单(书包里的家庭作业?需要家长签字的练习册?),能够大大帮助孩子自我规划和检查。

2. 使用视觉计时器。

为了帮助学龄至一年级学生理解完成一项任务所剩下的时间,我使用的是类似圆饼的可视计时器。

已经流逝的时间会显示为红色,看着圆饼剩下的面积越来越小,孩子自然能体会到”可视化“的时间流逝。

德国小学老师常使用这种计时工具,帮助孩子从视觉上看到时间的流逝,这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时间概念,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节奏。

当然我们也能够正常的使用鸡蛋钟和沙漏计时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做家庭作业时一定要用,时间长了就能养成好习惯。

例如,在做作业之前将计时器设置为XX分钟。如果孩子能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作业,TA就能得到一颗星星,连续集齐5颗星星,就能满足TA一个愿望。

这么做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增强他们的时间概念。

3. 明确后果。

要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就必须放手让TA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每天的时间都被父母安排好了,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那又怎么能发展出时间管理能力呢?

因此,每天至少留一块时间给孩子自己支配,告诉TA作业做得快的话,就能剩下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和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可支配的时间总量是自己的,孩子自然有动力去尽快完成作业。

想一想,如果尽快完成作业的结果是妈妈布置更多作业,或者继续做妈妈要求的其他任务,那孩子哪来的动力去尽快完成作业?不拖才怪呢!

此外,也可以在周末设置一段“奖励时间”,如果孩子在周一至周五都按时完成作业的话,那么在周末的“奖励时间”TA反而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得到大人的支持,如要求妈妈陪玩某个游戏,或者拒绝妈妈的某个学习要求。

而如果平时没有好好完成作业,那么周末的这个奖励时间只能取消,由家长来决定做什么。

孩子得到的宝贵教训?好事总是发生在努力学习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后,否则就会失去选择的自由。1. 防蚊裤

小学3至5年级

在这个年龄段,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增多,因此让孩子学习如何设定目标,确定优先次序,提前计划和灵活思考尤为重要。

我们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更有目的性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和犹豫不决上。

1. 学习估算时间。

很多人之所以爱迟到,正是因为对时间的估算不足,一件事情明明需要10分钟做完,TA却觉得只需要5分钟就够了,很多事情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迟到。

我们在制定日常时间表时,也需要对每件事情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否则时间表定了也是白定的,因为根本没法按照计划表里定下的时间去执行,一天下来反而很挫败,不利于坚持。

估算时间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例如,做每日时间表时,设定的单位不要太长,太长不利于感知时间,可尝试以15分钟为时间单位来制定计划。

在放学后及晚饭后的每个15分钟你打算做什么,实际做了什么,每天进行一轮复盘,把这三项都设计到自己绘制的时间表中去。

可以让孩子自己填写第一项(我计划做什么),然后事后和孩子一起填写后两项(实际做了什么,复盘总结),讨论哪些是按计划进行的,哪些未能按计划进行,原因是什么,下次做计划时如何改进。

例如:上一次下午5点踢完足球赛后,我很难集中精力做作业。那么这次我将在踢球之前先完成最艰巨的任务。

不管做任何事情,复盘都必不可少,不断重新评估事情的进展有助于孩子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日程安排,否则计划表就是白做的。制定一份自己遵守不了的计划表有何意义?

养成复盘计划表的习惯,时间长了就能对做每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有更准确的把握,更合理地安排事情的顺序,做出来的计划表也更贴近实际。

马克思经常说,他的脑子就没有闲过,哪怕是看起来在看电视放松,他也在计划明天要做的事,在思考如何安排顺序才能达到时间的最高利用效率。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非常重要,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完成的时长以及完成的效果。

拿最直观的烹饪举例,是切完所有的菜再开始煮,还是先只切需要用的,留一部分在后面煮汤的时候再切?先煮饭再炒菜,还是趁炒菜的间隙再煮饭?有时候顺序不一样,时长就可以相差很大。

提前花点时间思考如何优化时间利用效率还是值得的。

2. 规划长期任务。

决定今晚何时做数学作业是一回事,弄清楚如何完成一个三周的项目,或者为暑期夏令营做准备又是另一回事。

完成长期项目的关键是将它拆解为很多个小目标和小步骤。

一个大的目标看起来很吓人,让人无从下手,可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再针对每个小目标完成每天的一点点任务,就没有那么难了。

拆解任务后,也可以更好地控制时间进度,以防事情都堆到截止日期之前。

我们还可以建议孩子在日历中添加任务时使用便签,这样的话,如果某一任务需要的时间比预期长,便签可以轻松移至另一天。

也可以通过从截止日期开始倒推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和步骤。对于大项目,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整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来购买材料,三天时间在网上和图书馆搜集信息,最好动手制作又需要三天。

或者一本150页的书,有10天的时间来读完它,那么需要每天阅读15页。设定小目标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拖延,减轻面对一个庞大任务的心理压力。

3. 确定优先级。

至关重要的是,孩子必须学会区分“必须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并学会进行优先级排序和自我监控。

这一点德国老师常常使用岩石、鹅卵石和沙子做类比。

岩石和鹅卵石代表学生的职责,岩石代表最重要的任务(如上学、家庭作业和睡眠),而卵石则代表课外活动和兴趣班。沙子代表想做的事,如刷视频、与朋友聚会。

用一个罐子代表一天,首先放进去的应该是岩石,不管喜欢与否,它们都是一个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接下来是鹅卵石;但罐子里还剩一些空间,往罐子里倒些沙子,直到这一天都满了。

我们大家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一玩这个游戏,边往罐子里放东西,边和TA谈论TA的目标、优先级和兴趣爱好。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如果一开始就放沙子,很快就放不下岩石和鹅卵石了。

当然岩石、鹅卵石和沙子的量都不是固定的,应该视孩子的水平和偏好而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来调整。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更容易得到执行。

悠悠马上要上小学了,我现在最重视的就是培养她好的学习习惯,目标是以后不陪她写作业。而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我在疫情宅家期间已经和她一起制定每日计划,让她自己管理时间,承担后果,效果很明显,大家一定要试一试!

接下来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我很想知道,上小学后小妞是不是真的能每天自觉完成作业,不用我催命她现在可是答应得头头是道啊!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本质上就是让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同时过上更高效率的人生!付诸行动,生活才会慢慢的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