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少有百年的茶企品牌。而游玉琼和儿子方舟正在努力的方向,就是让家族传承不仅仅只是手艺传承,更是品牌的建立和延续。他们希望用五代人的努力,去建立一家百年茶企,并用现代的科技和技术,让茶产品可以更个性,走向更大的群体。
他们的梦想,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百年茶企,希望戏球能走出中国,成为世界级的百年老店。
采访 | 小雅
撰文 | 小雅
供图 | 游玉琼
最近,儿子方舟找到母亲游玉琼,跟她算了一笔账,他说:“妈妈您太狠了,你的一个心愿规划了我们家五代人。你想把戏球名茶永生茶业做成百年茶企,如果我要实现你的梦想,完成家族的传承,那我的儿子必须要做这一行,孙子也要接着干,你把我的子孙都算计在其中了,我这一生就要为此奔波。”
儿子在说这番话时,游玉琼忽然发现原来要做一家百年企业并不是靠一人信念就够的。也不是培养自己的儿子喜欢上茶,让他用年轻的理念去发展家族的茶产业就可以,而是要五辈人坚持同一个信念,站在同一个赛道上接力,在国家富强的背景下才有可能完成。
即便面临的困难很多,她最自豪的事一直都是儿子选择和她站在了同一赛道上努力。
方舟从小在茶厂长大,他跟随家中的长辈们学习传统工艺,他在高中就走出国门独立生活,他在世界百强名校华威大学攻读数据建模、大数据分析,硕士毕业后回到武夷山。
他和母亲选择了一样的道路:做中国最有特色的茶叶品牌,在有标准化前提下,尽量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让特异化与个性化的茶叶走向爱茶之人。
她说她的梦想已经在儿子身上实现了,方舟热爱这个行业,拼命程度绝不亚于她。她和儿子说,“等我以后老了,就每天早上来给你看两个小时的茶,我既能够把传统的制茶经验教给你们年轻人,又有事干,生命不息,热爱的事业不断,快哉快哉,此生足矣”。
拼命三姐
游玉琼和很多茶人不同,她说话的时候不是慢悠悠温柔型的;而是激情洋溢,她的思路清晰语速稳而有力。
经营戏球名茶永生茶业是她的事业,也是她喜欢的工作。每一天她都会到生产一线上,把关每一款茶的品质。有时候结果出来比她想象的好,有时也会比她想象的差。发现问题时她就会不停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不行,而如果做得好她也会想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就是好的。
每天她都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问题中寻找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意义。
三十四年一线制茶经历丰富了她的人生,在制茶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
然而自古以来制茶这份事业一直以来多是男性为主。这不光是因为在传承过程中家族倾向于传给男性,更是因为制茶是件体力活;也可因女性肩负照顾家庭的责任,女人毕竟身子骨弱,且生了孩子心就扑到孩子上了。
可她却打破了常规,在一项男性占有主导地位的传统行当中,成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传承人。
她的爷爷,外公都是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制茶手艺人,她生在岩茶世家,茶本身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茶,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她笑着说“我连生方舟都掐准了时间,在夏天,正好春茶季过去,这样几乎一天都没停下,没有耽误生产”。
这种拼命好强的个性仿佛都是家族遗传。
父亲游永生曾是武夷岩茶重镇星村的村支书。70年代,为了增加村里的财政收入,他带领乡亲们开始发展茶产业。从荒山整治到茶苗培育,他们那一代人为恢复当地昔日茶产业盛世迈出了第一步。一产的开发如火如荼, 二产的建设迫在眉睫。
作为村支书的游永生先生决定带领乡亲们创办茶叶加工厂,这样做才能够解决即将有收成的茶叶原料,但是投资工厂需要包含不限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问题的存在,总是出乎意料,但是历史发展的脚步却迅速飞奔。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唤醒了一批又一批“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有识之士。从技术承包集体所有制工厂到私有制公司;从出口创汇企业到深耕国内消费市场;从茶厂第一位员工到管理上百号员工的董事长,游玉琼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她每一天都在面对问题,却一直抱着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在她的身上,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对制茶工艺每一个细节的锱铢必较,更多的是拥抱时代,让茶叶这个传统农业不脱离现代的需求。
1995年后,她的茶厂开始使用电脑控制制茶机器,这是武夷岩茶制作流程与工艺首次与信息程控科学技术结合,也是科技辅助传统茶行业的转型升级的开端。
2000年代末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夷岩茶毛茶流水生产流水线。游玉琼坚信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在1998成立金佛岩茶研究所,与此同时聘请省、市茶叶科所和大中院校茶叶专家教授担任技术指导和顾问,专门进行茶园环境研究、茶叶新品种开发和制茶机械的改造更新。
她从科技入手,从源头开始拥抱科技。品种培育与选育是武夷岩茶在消费市场“常青”的先前条件。品种的特异性加上技师们的手艺完美赋予武夷岩茶魅力。例如:金佛、玉琼就是她针对市场研发,是戏球牌产品系列中具有标志性的特色茶。
这样一个世界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游玉琼带领着戏球名茶始终不忘拥抱变化。
游玉琼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信念:未来能成为世界第一的茶叶品牌很有可能来自中国,因为茶叶的原产地就在中国,茶的根在中国。希望我们的企业能成为武夷岩茶圈里面的常青树,为百年级老店而奋斗。
不变的是传统工艺,变的是思维方式
这种向前的冲劲也遗传给了儿子方舟。
采访的当天,朋友发来了信息,让游玉琼帮忙约儿子方舟,想和他见面吃饭聊聊,因为他太忙了,一直联系不上他。如今如果说在公司还有比游玉琼更拼命的人,那这个人就是儿子方舟。
他已经连续出差了很多天,他在不同的城市奔波,洽谈合作,参与会议,寻找好的创意,他在用更年轻的思维,探索茶厂的未来。
但光靠拼命,想要做成一家百年茶厂也是不够的。
中国民营茶企的发展,需要品牌的建设,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的助力等,需要更多地了解消费市场。
游玉琼觉得,做百年茶企需要恪守传统,比如传统的工艺是制茶的灵魂所在,我们在戏球家的茶厂依旧能看到武夷岩茶最传统的制茶工序,从初制到精制,尤其是精制的焙火阶段,每时每刻都有专人定时在焙火房检查烘焙程度,有评审员在测试它的味道。
就像水仙,用最传统的焙火,焙到一定时候就有它的果香,我们叫水果糖的香气。
机器的存在是为了让效率更高,方便人的操作,并没有改变制茶工艺,而真正需要改变的,应该是宣传的方式与品鉴茶的呈现方式。
会客室里,工人人员拿来一个“戏球牌茶香水神器”,这是儿子方舟的创意。
她将我们冲泡好的岩茶放凉后倒入瓶内,然后将瓶子递给我们,你们试试。我按下按钮,水汽立刻喷了出来,同时,岩茶的香气也很直接地展现出来。
“哇,这个好神奇,我闻到了咖啡香!”这些原本需要通过经验,用舌头品出来的茶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且这个仪器很好玩,游玉琼告诉我们,不光可以闻着玩,茶水喷在脸上还能美容。
一下子,大家都乐了,开始摆弄起这个小机器。
游玉琼说,如果不是儿子,自己大概永远也想不到可以这样跨界,这样玩。如今她会搭配着自己的产品给客户送一些“茶香水神器”,有了这个神器,即便是三岁的小孩也能轻易了解岩茶独特的品种香味、特征、会因为茶香而喜欢上茶。
市场的反馈也让她坚信坚守传统没有错,年轻人并不抗拒传统,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传统,接受真正有品质的中国茶。而茶叶行业缺少的,是懂得跨界的人才。
而喜茶刮起的这阵风潮,也佐证了这个观点。
在五六年前,中国奶茶店的市场绝大多数都是粉末冲的,但是因为喜茶最先开发出了高品质的奶盖和大范围的使用原叶茶,整个行业目前都被倒逼提高原材料水准了。消费者永远是挑剔的,一旦见到好的,就再也回不去了。
游玉琼每次到大城市出差,都会去喜茶转转,最近一次她去了杭州的喜茶,她让一同出差的员工每人都点一杯不同的口味,来尝尝。就如报道所说的,喜茶用的真的是原叶茶。比起传统茶企,喜茶更了解市场,了解年轻人,他们会在茶上搭配水果,奶盖,加糖,提供各种丰富的选择。
时尚和传统可以并存,这就是茶企的机会,市场的空间还很大,游玉琼每天都去思考,去想着如何学习。
吃饭的间隙,我们来到了她家里的厨房,如今她的父亲退休了,开始管起了家人餐桌上的琐事。她在冷柜拿出了自己研发的岩茶饮料,我们喝了一杯,入口的口感比三得利的茶饮料更纯,而且很健康,同行的姑娘很兴奋,问了他们哪里可以购买,想要囤一箱在家里。而考虑到运输,生产的成本,市场的认知,她说这个饮料还需要更多打磨。
而未来,她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她说自己算是个“技术控”,喜欢研究技术,而儿子善于做营销,整合,管理。两人正好分工合作,儿子负责想,她可以来帮助试验,哪怕投入些成本浪费了也可以。
五年前,她从儿子口中了解大数据的存在。她想着,如果找出一套标准值,将各种算好的参数设置到电脑上,这样以后的工人只要在电脑中选择模式就可以做出类似的茶,保准不会出错。
五年后,她又更新了自己的想法。
“人生终将走到终点。但当我离开了,通过大数据也依然可以让喜欢我做茶风格的茶友喝到我做茶的那个味道。
只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把我所有做的工序收集起来并建立一个数据后台然后完成一个积累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与运算得出一套具有我做茶风格的制作流程。比如十年前那天做肉桂,是什么气候,何时采,当时的温度是什么,湿度是多少……
只要通过比对,我们的数据已经储存在那里,让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还原当时那一味。
而茶应该是个性化的,要有一个足够庞大的数据库,买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我,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我儿子做的茶,想要什么样味道的调动数据库的数据即可。”
她在说这段话的时候,让我想到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肯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就像游玉琼常会和儿子说的那段话一样:“中国的茶一定能走向世界,成为第一品牌,不管是哪一家。而我希望能让戏球名茶成为世界级的百年老店。有一天我把戏球交到你的手中,你要往百年老店的方向走。如果你做不到,记得培养你的孩子,让他喜欢茶,把这个梦想坚持下去。”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戏球名茶这样的老店,能走过传承的困境,坚守着家族的信念,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百年茶企。